乔布斯一直以“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”自居,继去年首提“人工智能”后,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四次提及“智能”,并特别指出要“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”、“发展智能产业”。那么智能货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一概而论,毕竟各路智能货柜玩家的切入点和商业模式都不尽相同。为了解开大家心中的疑惑,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,试图剖析不同玩家的商业路径,厘清行业现状,为大家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。
两大路线输出技术
首先,从技术路线上来说,目前智能货柜主要分为两大流派——RFID流派和计算机视觉流派。
RFID技术输出
关于RFID技术,此前已经做过许多介绍。RFID技术的优势在于比较成熟,产品容易规模化落地。目前市面上投放的智能货柜,绝大多数采用的正是RFID技术。
RFID技术的短板也非常明显,标签容易被屏蔽和损毁。所以很多人担心采用RFID方案的智能货柜会重蹈无人货架的覆辙,因货损率太高难以为继。不过,据业内人士透露,RFID智能货柜的货损率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高,“尚处在可以接受的水平”。
RFID另一个被诟病的地方是成本,每一件商品上都需要粘贴RFID标签,标签本身的成本和粘贴的人工成本都不菲。“这就涉及到毛利,只要毛利够高,就能cover”,该名业内人士说道。在他看来,只要运营得当,商品毛利是可以覆盖标签成本的。
RFID真正的问题在于门槛太低,无法形成商业壁垒。运营方通常会选择自己研发货柜,即使他们有意对外采购,供应商也会因缺少核心竞争力而身陷价格战的泥潭。
视觉货柜迄今难以量产
与RFID相比,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门槛要高出许多。采用视觉方案的货柜因为边际成本效应,实际成本也更加低廉。因此,作为技术输出方,视觉货柜厂商是可以有一席生存之地的。
视觉方案中又可以细分出静态识别和动态识别两条路线。
所谓静态识别,是通过比较开门前和关门后柜子里面的商品变化,判断顾客拿走了哪件商品。比如,开门前摄像头拍摄一张照片,识别出货柜里有3瓶水;关门后再拍一张照片,识别出只剩2瓶水了,就说明顾客拿走了一瓶水。
动态识别则是通过识别顾客拿取和放回商品的动作,来判断顾客最后拿走了哪些商品,而不用管货柜里还剩什么。
单纯就技术而论,动态识别技术壁垒更高,更适合企业作为技术输出方生存。不过放在商业场景中,最后还是要看谁能率先落地。
和无人货架相比,无论采用RFID还是机器视觉方案的智能货柜都具有一定的防盗功能,货损相对可控。此外,智能货柜在补货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。货柜内的RFID和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库存情况,并及时反馈给后台进行定向补货。正因为如此,无人货架退潮,剩下一地鸡毛时,仍然有许多人坚定地看好智能货柜。
请继续浏览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,或下载: RFID读写器和应用方案PDF电子版彩页